攻略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余文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00多年前,在专门为皇帝烧制瓷器的御厂里,御厂工匠将淘汰落选的素三彩鸭形香薰(下文简称鸭形香薰)刻意敲打击碎,和其他同时被击毁的瓷器碎片一同倾倒埋藏在珠山北侧。
1987年,景德镇市在珠山之巅重建龙珠阁,这些被深埋在御窑遗址内的瓷器碎片终有机会重见天日。经过考古人员用多级分类、系列复原的修复方法,把这些瓷器碎片拼合复原,其中的器物就有六只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和修复部负责人江小民,向本报记者介绍了当年由御厂工匠精心制作而成、又因无法满足需要而被淘汰的鸭形香薰是如何通过文物修复技师的妙手回春,在500多年后实现华丽变身的过程。
令人期待的是
这些在当代“活”起来的鸭形香薰
将会通过多种文创形态走进大家的生活
更好地给大家讲述它们的故事
更好地传承中国古代巅峰制瓷技艺
从海量碎瓷片中拼合而来的“碎碎鸭”
“1987年,我们在对明清御窑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了厚达10余米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堆积,其中就有明成化时期的素三彩鸭形香薰瓷器碎片。”江小民给记者讲述了作为专业考古人员是如何从数以万计的各色碎瓷片中,挑选出属于鸭形香薰的瓷片,并最终成功黏合修复出6件成品的过程。
“从专业的角度上说,我们进行文物修复必须遵循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的原则,根据器物的纹饰、断面等具体情况,找到属于同一器物的碎片,从而实现真实还原器物原貌。绝不会通过切割、拼凑等方式,把同类型非同一件器物上的瓷片嫁接到一件器物上拼合。”江小民介绍,考古人员在对发掘出土海量的碎瓷片进行清洗后,再按照诸如器型、釉色、纹饰等不同标准进行多级分类,将素三彩鸭形香薰的碎瓷片归拢到一起,实现系列复原。
根据这样的修复理念,文物修复人员从海量的陶瓷碎片中拣选出60余片残片,成功地拼合修复出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而同类型的器物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均未见有传世品。
从江小民老师提供的历史资料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修复出的这些鸭形香薰,外表上还留存着许多黏合修复的痕迹。
依托新技术让“碎碎鸭”华丽变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年修复的鸭形香薰面临着胶体老化、石膏脱落等问题,这件藏品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时,故宫博物院和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专家们一致认为,为了更好地对这些鸭形香薰进行保护,有必要重新修复鸭形香熏。
6月10日上午,当来自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馆员李亚非,将合作修复的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移交到江小民手中时,很多人都会惊讶地发现,这件经过二次修复的鸭形香薰外壁上已经看不出碎片破裂黏合的痕迹以及缺失填画的笔触,以更为完整、华丽的身姿呈现在众人眼前。
江小民告诉我们,专业人员在修复过程中运用了最新的黏合修复技术和材料,对黏结裂缝和缺失部分进行了美化,才让当年的“碎碎鸭”实现了华丽变身。“不过,我们为了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在鸭形香薰的内壁,没有对黏合、补配痕迹作进一步处理,保留下了文物在修补前的真实状况。”
既依托新技术从外表上高度还原了当年鸭形香薰的原貌,又保留了作为一件由碎瓷片修补而来的陶瓷文物的特点,翁彦俊说:“‘碎碎鸭’带给了大家一种别样的美!”
“碎碎鸭”在新时代里的新使命
早年在对鸭形香薰测试后发现,这些明成化时期的鸭形香薰在燃烧香料时效果并不理想,加上未见有同时期同类传世品,研究人员由此推测,这款鸭形香薰系因设计缺陷而未被送入皇宫,且被砸碎掩埋,也就更谈不上流传于世。
然而,这只诞生即告消亡的鸭形香薰,在500多年后的今天,研究人员不仅让它们华丽变身,还给它们赋予了除“焚香四溢”之外更多的使命。
从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被收入到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那一刻起,它的身上就有着属于陶瓷本身的责任和使命。
翁彦俊介绍,按照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工作流程,这只鸭形香薰的数据信息也将被制作成物理和数字形态的基因标本,共享给更多研究者使用。
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成立一周年成果发布会上,翁彦俊和鲁迅美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林栋还共同启动了“鸭形香薰IP与文创项目”。
值班编辑:肖琳琪
值班主任:范俊杰
关键词:
攻略
装备
商城